close

面對中國加一

 遠見雜誌20102月號284

作者:文∕彭漣漪、邱莉燕 │ 攝影:攝影∕陳宗怡 

2010年,「東協加一」正式上路,但事實上不管是檯面上的發言主導,還是在檯面下的依存關係,都是「中國加一」。未來,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共同體爆發力非同小可。對台灣最實質的威脅是,中國-東盟(協)自由貿易區內貿易零關稅,沒有和任何亞洲同儕簽訂FTA... 


北部灣,讓中國加一個東南亞〉 

中國看好廣西北部灣的區位優勢,以南寧、北海、崇左三大前沿城市為基地布建產業園區,腹地一舉從中南半島擴及整個東南亞海域。 

中國加一,讓台商加一大機會〉    

過去在中國打造出「世界工廠」的台商,面對中國產業結構及中國-東盟自貿區經貿條件的改變,策略思惟也要跟著升級,產業布局從廣西擴及整個東南亞。 

東協樂見:世界第三大自貿區成形加一中國,是加一個恢弘藍圖

 今年1月6日晚上,璀璨的煙火奔上大陸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的夜空。炮聲隆隆,連一公里外的汽車也被驚得響起了警報器。紅橙黃藍紫的焰火,映照在大樓的玻璃帷幕上,也映照在觀賞人的笑臉上。整個城市處於歡樂中。 

金彈銀彈四射的煙火秀,不是歡迎2010年到來,而是慶祝經過10年談判磨合,「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」(CAFTA,China-ASEAN Regional Free Trade Area)終於在今年1月1日起正式建成(以下簡稱中國-東盟自貿區)。 

中國-東盟自貿區,也就是台灣俗稱的「東協加一」或「10+1」,亦即東南亞的東協10國,正式與中國組成自由貿易區。 

焰火晚會的「前戲」,為次日的「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慶祝儀式暨論壇」揭開了序幕。景色怡人的南寧荔園山莊,一連兩天迎來了415位嘉賓參會,其中,光是中國及東協10國出席的部長,就有27位。 

另外,寮國常務副總理宋沙瓦.淩沙瓦(Somsavat Lengsavad),以及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里克.馬斯金(Eric S. Maskin)亦出席盛會。 

這是2010年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,第一場重要的大型活動,中外嘉賓雲集,也吸引各地來的記者200多位。 

除了出席的官員層級高,大企業參與的人數也特別多。例如西門子(Siemens)、新力(SONY)、沃爾瑪(Wal-Mart)、日本三井(Mitsui),也派副總經理以上主管與會,顯示了這個自由貿易區擁有無限商機。

 東協副祕書長孫達姆致詞說:「花了十年時間,現在是我們收穫的季節,在未來的十年要加大合作。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,預示著我們新的十年。」 

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飈也致詞表示,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是「兩種資源,兩個市場」,進入全方位、多層次,寬領域的合作新階段。 

願景〉產值遠遜北美、歐盟,但也表示潛力大    

中國-東盟自貿區、或稱東協加一,是繼北美自由貿易區、歐盟後,全世界第三個自由貿易區。這個最新的經濟共同體有什麼特色? 

其實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,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,也是東協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,因此雙邊從開始磋商到建成,不到十年,算十分順利。 

就人口數量而言,這裡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經濟共同體,區域內有19億人口,超過北美與歐盟自由貿易區的總和。(表1)由於大陸與東南亞各國都是備受矚目的新興國家,具消費力的中產階級快速增加,19億人口代表的正是新興的黃金市場。 

就貿易量而言,目前中國-東盟自貿區,也已超越歐盟。至於整體GDP總值,則為5.8兆美元,排第3。綜合人口數、貿易量與總產值,是中國-東盟自貿區所有人的印象,就像中國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、同時也是經濟學家的蔣正華所說的,「我們這個自貿區的發展前途,是無可限量的。」

 影響〉推倒關稅壁壘,大幅降低雙邊貿易成本

    零關稅,是任何一個自由貿易區的基本精神,中國-東盟自貿區也不例外。 

從2010年1月1日起,中國和東協原始六國成員,即汶萊、菲律賓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和新加坡之間,將有超過90%、7000多項產品零關稅。中國與這六個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,將從目前的9.8%,一下子降到0.1%。而東協六個老成員對中國的平均關稅,也將從目前的12.8%降到0.6%。至於東協的四個新成員,越南、寮國、柬埔寨和緬甸,也將在2015年與中國實現90%以上產品零關稅的目標。 

以緬甸的稻米(大米)為例,該國計畫與發展部副部長德瑞卓在會中當眾宣布:「我們不遲於2020年,會將這項敏感產品的關稅降低到0%或5%。」 

其實中國與東協早在2004年已經談好了一批「早期收穫」產品,試驗性地施行零關稅。 

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,光是在2008年,中國政府就為從東協進口的產品減少了36億人民幣的關稅。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准說:「這增強了東盟產品進入中國的出口競爭力,也降低了雙方企業的經營成本。」 

綜效〉各國經濟能力不同,可分工互補 

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劃分,東協各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:新加坡、汶萊為第一層次,所得高,擁有知識密集、資本密集等優勢。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尼為第二個層次,這些低偏中等收入國家,擁有自然資源和密集的勞動力。 

越南、柬埔寨、寮國、緬甸是第三個層次,低收入國家,但有自然資源與廉價勞動力等優勢。統一的大市場,使「中國製造」獲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,可以往越南等更低成本國家移動。也為「中國製造」搭起了更牢固的升級階梯,因為新加坡等國會轉移技術與資金。 

事實上過去十年來,一方面中國與東協洽談組成自貿區的各項細節,同時間,中國與東協各國間的合作交流,早就愈來愈密切。 

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,迅速增長到2008年的2311億美元,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24.2%。(表2)2008年正是金融海嘯肆虐之際,但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仍比前一年成長14%。其中,中國從東協進口值,從2003年的473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8年的1170億美元,增加2.5倍。 

隨著雙邊貿易快速增長,雙方相互投資和人員流動規模也正不斷擴大。中國赴東協的旅遊人數從2003年191萬人,增長到2008年的452萬人。未來在零關稅誘因下,雙邊貿易還會更快速成長,效應也已展現。 

根據大陸新華網報導,今年1月1日自貿區全面啟動日,一大早中國與緬甸貨物進出的主要通道、與緬甸毗鄰的雲南瑞麗口岸,出入關車輛大排長龍。瑞麗方面第一張報關單是早上9點45分發出來的,貨主王小翼出口二氧化矽到緬甸供做製造牙膏之用,她前後只花10分鐘報關,就出國門到緬甸去做生意。 

瑞麗當天從8點至10點兩個小時中,共有120輛貨車進出境,顯示貿易往來將愈來愈密切。 

中國強援:栽培東協基礎建設加一東協,是加一個市場腹地 

一連舉辦一天半的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論壇,馬拉松式進行了37場專題演講。總觀所有的活動與發言,也可以為這個自貿區未來發展抓出幾個關鍵字。第一個,是「合作」。 

最能把抽象的合作概念,具體實踐的,莫過於論壇中所安排的中國東協合作專案的簽約儀式。這次簽約項目總共18個,簽約金額達48.96億美元(約新台幣1564億元)。金額最高的是1.5億美元的馬來西亞電信公司高速寬頻建設,合作雙方為中國知名的網通設備大廠中興通訊,以及馬來西亞PACKET ONE公司。 

另外還包括,中國華電集團和中國進出口銀行,聯手為柬埔寨首都金邊附近的額勒賽河下游水電站提供擔保;廣西萬緣公司和越南盛龍投資公司聯手,在越南設立中國優質商品展示中心,簽約金7350萬美元。

 在場觀禮的汶萊外交與貿易部常祕林玉輝,不禁微笑說:「目前中國和東盟的合作,是遍地開花。」 

雙邊交互投資,提升區域工業化、都市化新成立的自由貿易區,第二個關鍵字,則是「潛力」。 

目前中國已是東協的第三大貿易伙伴,東協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。雙方都是彼此重要的外資來源地和市場,未來潛力更會無窮。

 寮國工業貿易部副部長肯瑪妮.奔舍納就表示,雙邊的貿易額將會隨著自貿區的建成而增加,目前中國和東協國家都在經歷工業化、城市化的進程,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。雙邊的直接投資,像比賽式地一直加碼,更凸顯了東協加一的潛力還沒完全發揮。 

中國對東協的直接投資,增長幅度很大,從2003年的2.3億美元,增長到了2008年的21.8億美元,增長近9倍。2008年的投資金額,比前一年增長了125%。

而東協投資中國,在2008年達到54.6億美元,同比增長了25%。 

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副部長拿督慕克力認為,在未來的三到五年,東協陸續將會有更多的領域的投資被打開。「建築、電信、金融、教育、醫療、旅遊、IT等,在這些領域,就可以真正實現資本的自由流動,」拿督慕克力說。 

觀察中國-東盟自貿區組成的同時,特別值得注意的則是中國的角色。事實上中國近年來在東協國家經營之積極,已讓包括日、韓、美、澳等國家高度緊張,深怕這尾東方強龍,再添上飛天的大翅膀。 

例如近幾年來中國對東協相對發展落後的國家,提供許多基礎建設所需的技術與資金,儼然扮演區域老大哥。 

對外成立東盟基金,援建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

 菲律賓財政部部長特維斯在出席南寧東盟論壇就指出在菲律賓,中國支援了價值20億美元(約新台幣639億元)的基建專案。菲律賓從鐵路到其他的基礎設施,都得到了中國的財政支援。從去年9月,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,菲律賓也得到了中國廣泛的支援。

 馬來西亞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院長葉安侃指出,中國簽訂協議,將投資100億美元在東協,另撥出150億美元協助各國做基礎建設,「中國正成為東盟主要的策略伙伴,以及此區域經濟成功的關鍵角色。」 

2009年10月,在泰國舉行的第12次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上,中國提出「中國-東盟投資合作基金」,首期基金10億美元募資工作已近完成。 

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諸鑫強提及,正準備在廣西設立分行,因應雙邊逐日激增的優惠信貸。截至2009年12月初,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東協地區的貸款,累計近500億人民幣(約新台幣2340億元)。這筆巨款,支援了印尼的泗水馬都拉大橋、緬甸的耶涯水電站、馬來西亞的巴貢電站,以及檳城二橋專案等。 

泗水馬都拉大橋,是印尼乃至於整個東南亞最大的跨海大橋,將印尼經濟最發達的爪哇島,和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的馬都拉島連接起來,有助於解決基礎設施不夠發達與經濟發展的矛盾,使當地的老百姓直接受益。 

緬甸耶涯水電站專案,是緬甸目前最大的水電專案,被譽為緬甸的「三峽工程」,能有效提高緬甸的電力供應,改善緬甸國內嚴重缺電的現況。 

「我們將進一步以發展援助為先導,以貸款和投資為主體,擴大對東盟各國的信貸支援,為各國經濟發展創造商機,」諸鑫強說。

 對內以廣西北海灣為基地,調整邊境產業政策 

中國為了與東協相連,連農業、工業、服務等產業政策都一起做了調整,而且規劃之仔細,令人讚歎。 

以農業為例,由於東協同類農產品已可直接進口、享有零關稅的競爭,廣西已重點調整農業結構,逐步控制荔枝、龍眼等東南亞也生產的農業產品種植面積,而擴大柑橘、葡萄等亞熱帶、溫帶水果,並大力發展東協需要的大蒜、洋蔥、馬鈴薯、生薑等的種植。希望中國與東協各國能市場互補,而不是進入廝殺。 

台灣險境:至今未和任何亞洲國家簽FTA 加一機會?還是加一大威脅? 

眼看著中國對東協十國愈來愈「一家親」,對照之下,台灣過去十年來幾乎一面倒地聚焦中國,從政府到民間,可說相對輕忽了東南亞的發展。

 2009年12月16日,在中華經濟研究院,政府支持的「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」舉行開幕典禮,並洋洋灑灑展開一連兩天的研討會,十多位各國的駐台使節參與,總統馬英九並擔任開幕致詞。 

「當區域整合之際,台灣不能落後,亞太間已有56個FTA,區域內貿易額已占52%,只剩下台灣和北韓沒有和任何亞洲國家簽署FTA,」馬英九表示,台灣在教育、醫療等方面的能力,可對區域有幫助。 

但是一位參與的學者就憂心,政府為什麼直到現在才成立相關中心、進行研討會?「再過兩個星期,東協加一不就生效了嗎?」他納悶表示。 

台灣地位,其實早在兩年多前就被東協取代 

赤裸裸的事實是,台灣政府方面的著力顯得很有限,民間多半也只將東協當做工廠。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華研所助理教授楊聰榮,是台灣少數專門研究東南亞的學者,多年來奔走各方想加強台灣與東南亞的正式交流,但經常在台灣「對中國一頭熱」的現實下而被排擠忽略。「台灣對東南亞的想法很傳統,只當做製造中心,可以做生意就好,國家到民間都缺乏高層次、長遠的發展眼光,」楊聰榮批評。 

隨著東協加一成形,韓國、日本也將隨後與東協組成自由貿易區,對台灣的威脅已經呈現。中國對外貿易伙伴中,東協占比已從1995年的7%,穩定升至2008年的9%。從東協進口產品部分,自2005年正式超過台灣。(表3

 2008年,中國從東協進口產品成長率為10%,台灣只成長2.3%,顯示台灣被東協取代情況愈來愈明顯。

 根據中經院的分析,中國對東協出口主要產品是機器及機械用品,占42%。中國從東協進口主要產品也是機器及機械用具,占56%。他們彼此間是零關稅,但是台灣出口機械到東協與大陸,關稅就是多出8%左右,台灣機械廠商要如何競爭?

 獲利被稅率吃光光,沒有ECFA完全拚不過 

東協加三的韓國、日本,也已開始享受與東協自由貿易的好處,進一步排擠台灣空間。以出口產品七成與台灣重疊的南韓為例,南韓與東協FTA從2007年6月生效,台灣對東協十國貿易成長率從20.1%掉到11.8%;韓國對東協十國貿易成長率則從16.6%上升到24%。局面完全逆轉。 

的確,關稅一差,真的就差很大。以台灣出口貿易量最大的如機械、石化產品、汽車及零組件為例,中國給東協的優惠稅率為0.07%~4.31%;台灣則仍適用舊稅率6.49%~14.92%。 

也就是說,台灣這些產品賣到中國或東協,平均一下子多出6%~10%的成本。「台灣製造業平均獲利率只有3%~4%,再加上稅率差,還能玩嗎?難怪連台塑企業都要哇哇叫,」國貿局主任祕書王劍平說。

 台灣尼龍布大廠力鵬,一直堅持只在台灣設廠,但過去一年來,日本客戶一再要求他們要到越南設廠、或是貨要想辦法從東南亞出去,因為關稅一差就是6%~8%,影響很大。 

總經理林文仲指出,力鵬之前曾出很多貨到東南亞,但近年減少很多,因為東協加一早從2004年起就開始逐步減關稅,客戶要求從不要關稅的地方進出貨。一路丟失市場的力鵬,逼得必須升級、轉新方向,今年客戶新的要求,又讓力鵬倍感壓力。 

又如森永製菓。旗下最有名的產品包括牛奶糖和嗨啾軟糖等,產品外銷到港、菲、馬、星等東南亞國家,未來還打算進泰國。「我們的產品因為關稅,一下子就比別人貴很多,如果兩岸不簽ECFA,以後外銷幾乎不能做了,」台灣森永董事長潘明哲憂心忡忡地說。 

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的ECFA(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),簡單說就是在處理兩岸成為自由貿易區的問題,以因應東協加一的衝擊。只是在台灣現行民主制度下,幾乎沒有辯論的空間。 

若中國不再是唯一,台灣與台商都需重新布局    

到底該如何面對新局面?由於百萬台商早已深耕大陸、向中國傾斜,重新思考中國的角色也很關鍵。「要把中國當做什麼?是市場還是伙伴?要先想好,」工研院食品所副所長陳陸宏建議。已有不少專家指出,由於台灣過去投資貿易高度集中在中國市場,從台灣的角度看「東協加一」,其實是變成「中國加一」,是在中國13億人口外,又納入東南亞近6億人口的市場。「好像中國多了一個超級大省,」不少台商形容。

 「2008年初中國五大新政策頒布,讓台商布局亞太的策略由『中國唯一』轉向『中國加一』,」電機電子同業公會理事長焦佑均指出。

 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認為,兩岸經貿正常化下,台灣的新角色和新機會,應該是整合「中國加一」,走向世界市場。

 台灣區照明燈具輸出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照麟表示,台灣在2009年7月加入政府採購協定組織後,有機會參與40個國家的採購市場,市場不再只限於兩岸。他分析,例如LED是陸資來台第一階段開放項目,台灣有技術、大陸有市場,兩岸合作建立標準,可望領先全球搶下達3000億台幣的LED市場商機。

 從中國唯一到中國加一,包括政府與企業,都必須仔細想想這個新局面。因應不善的話,會不會把已經邊緣化的台灣,再推向更邊緣?

 CHINDIA 中國+印度經濟體崛起 勇敢投資印度 / 2008年4月號

arrow
arrow

    黃金走廊黃金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